扬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科普教育基地位于扬州大学瘦西湖校区和文汇路校区,基地依托于扬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学实验中心。科普基地现有专职人员多名,已承担多次科普活动的组织和运行。
科普教育基地发展目标定位:为响应《“十四五”国家科学技术普及发展规划》关于全社会参与科普的号召,近年来,学院党委高度重视,始终把科普工作作为实现创新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普和科学素质建设的重要论述,坚持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将更多的优质科普资源回馈社会,引导全社会走进化学、了解化学,实现中小学生的化学启蒙教育,提升全社会科学素质。
学院不断探索“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有效路径,依托化学化工学院科学与技术协会与化学协会等学生组织平台,充分发挥化学学科特色,优化资源配置,组织、指导学生面向校内外开展化学科普主题活动,激活科普教育“源动力”,推进化学科普“进课堂、进学校、进社区”工作,在增强学生科普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同时,让全社会能更全面、更深入地体验化学之美。
截至今日,学院依托学生组织在校园、社区开展20余次线下科普活动。如,自2019年以来,由院化学协会承办的“Chem is try”主题化学游园会是化学化工学院学生工作“一院一品”的品牌活动,至今已是第四届,始终以化学的趣味性特征为中心,以化学的学术性辅之,通过“沉浸式”体验展现化学的独特之“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自2021年以来,由院科协开展的“暖‘锌’乐龄”系列公益活动,利用专业特长制作手工制品,共吸引来自各个校区的1000余名学生预约、购买,义卖所得走进社区慰问老人,并普及生活中的化学知识,在关爱和丰富老人精神世界的同时,传递化学美。今年上半年,化学协会应邀前往无锡参加江苏省天一中学第31届科技节社团展;唐焱剑博士向紫金山天文研究所师生科普新型碳材料的奥秘。在活跃校园文化生活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学习探索精神,增强专业自信;在研究生中开展“我和我的科研生活vlog”活动,向更多人展示化学科研的日常。
为增强大学生服务社会的意识,积极传播化学学科特色,近年来,学院充分依托寒暑假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动员学院教师和无数青年学子,将大学生社会实践化为助力科普事业的力量,通过寓教于乐的科普实践活动,让小朋友们、家长零距离感受了奇妙的化学反应,在轻松有趣的氛围里学习了科学知识,激发青少年学化学的兴趣。此外,学院还鼓励和支持退休老同志积极参与科普工作。
科普基地科研指导教授景崤壁同志受聘为扬州市科协科普园地专栏作者,以及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科普专家,先后从化学科普的角度发表科普小文二十余篇,相关内容整理为《化学与社会生活》一书,已经由化学工业出版社。该书从厨房中的化学、家庭环境化学、日用品化学、化学生活常识和食品健康等维度,从水、食用油、奶油、甲醛、油漆、纸张、牙膏、酒驾、美白、油炸食品等五十八个主题入手,详细介绍了所蕴含的相关科学知识。该书一经出版便受到各方面好评,出版社已经第二次印刷,相应的提升修改再版工作正在进行中。
未来,学院将继续以“科普团队”建设为抓手,积极探索科普志愿服务有效途径,让更多的学生、老师参与到科普志愿服务工作中,助力科普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