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建设
首页 > 学科建设 > 博士后流动站 > 正文

博士后流动站

站点介绍

扬州大学发端于1902年由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先生创办的通州师范学校和通海农学堂,历史悠久,底蕴厚重。学校坐落于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扬州,是江苏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共建高校、江苏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江苏高水平大学全国百强省属高校建设计划支持高校,全国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全国率先进行合并办学的高校。

扬州大学“化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是2009年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全国博士后管委会批准成立。依托化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涵盖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环境化学、食品化学、光电材料化学与物理等8个二级学科。在2020年度博士后工作综合评估中获得优秀等级。

“化学”流动站构建了专业和职称结构合理、中青年为主的科研及管理团队,拥有一批学术思想活跃,学术造诣较深的学术骨干。现有专任教师146人,教授55人,副教授40人,博士生导师58名。其中欧洲科学院院士2人,国家级人才入选者6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人,省特聘教授6人。

流动站拥有国内领先的实验条件、装备和管理模式,管理水平受到省内外同行专家的高度评价。实验中心已通过了国家计量认证,先进的仪器设备可为社会提供化学成分、结构分析以及材料性能测试等技术服务。与地方企业合作建成了三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

 物理化学学科为江苏省重点学科点,江苏省国家重点学科培育,物理化学学科梯队为江苏省优秀学科梯队,该学科研究团队被评为江苏省教育厅2007年度优秀科技创新团队。物理化学学科包含胶体与界面化学、电化学、材料物理化学等研究方向。其中胶体与界面化学研究方向在表面活性剂分子有序组合体的生成、调控与转变规律及其在材料科学、生命科学中的功能性应用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为国内胶体与界面化学研究的主要基地之一。电化学研究方向主要研究电化学基础理论、导电高聚物及生物传感器等,还系统研究了杯芳烃等超分子主体化合物的电化学氧化特性及其在纳米材料表面的自组装等。材料物理化学方向主要研究各种类型纳米材料的制备与应用特性,以纳米二氧化硅为基质,开展了多种功能材料的开发与研究工作;以物理和化学的方法制备高性能聚合物合金以及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通过对多相多组分体系的内部微观及介观形态、界面行为、结构流变学以及宏观性能的研究,为工程塑料制备新工艺提供理论依据。

 分析化学博士点主要研究纳米器件和功能材料的化学与生物传感器,如纳米电极、微悬臂梁、单分子层保护团簇、自组装等传感器。研究和探索毛细管电泳、电动色谱、微流控等在生命物质检测中的新方法和新技术。研究荧光标记及分析、时间分辨荧光、原子吸收等方法在环境检测与食品分析中的应用。系统研究上述方法和技术在测试应用方面的规律和理论问题,探索高选择性和高灵敏度的分析方法与手段。

版权所有:扬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创新材料与能源研究院) 苏公网安备 32100302010246号
地址:扬州大学瘦西湖校区化学化工学院  邮编:225002